close

66370bc5.jpg 

  • 作者:珍妮.唐涵(Jenny Downham)
  • 譯者:林師祺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我阿,一點都不清楚自己的未來。看到身邊其他人清晰的藍圖,我又慌又妒,尤其在自己的信心和熱情被現實狠狠的踐踏,不知找誰傾吐時,我真想就此擺爛,順帶質問老天:「讓我順遂點,會讓你很不爽嗎?」

     

    不過,老實說,理想的人生是甚麼,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此也就無法理直氣壯的怪罪命運。

      

     16歲的泰莎可能比我更清楚理想的定義。不久於人世的她,替自己列了張清單,寫滿了所有她想完成的事。有些願望初看讓人直皺眉頭,但一細想,這最終幕的活動有些我們遲早辦得到,但對時間一點都不寬裕的泰莎來說,卻是不做即成為永恆的空白,這樣的對比,讓人鼻酸。

     

    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有些擔心它會掉入同型書常有的模式---用道德正確的方式,以模範人物為宣導者,鼓勵我們熱愛生命,把握時間等巴拉巴啦。幸好,這不是聖人的故事。沒有完美的家庭,沒有鞠躬盡瘁的醫療團隊,甚至也沒有惹人憐愛的女主角,奇怪的是,這樣的組合,卻說出最得人心的故事

     

    一開始,泰莎的清單似乎是種模擬,將自己以為的美麗人生依樣畫葫蘆地執行,實行起來是否真如想像中甜美,還是味如嚼蠟?這可能得回到一個大哉問---怎樣的人生才值得活下去?」來解決。一定要夠戲劇性,看起來比其他人更精彩,才是有意義的一生嗎?

     

    最深刻的東西,似乎藏在平凡不起眼的生活裡,比如此刻我腦中最美的畫面,就只是悠閒的午後,爸爸泡茶看新聞,媽媽炒菜,弟弟拼命玩電腦,我則窩在沙發看書……那時不當是幸福,現在卻覺得若那一瞬能化為永恆,我死而無憾。

     

    是叛逆,脾氣暴躁但又敏感纖細的泰莎提醒了我,永遠要記得,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與其等待有人開燈,不如緊緊握住陪你一起度過的手。我們死後帶不走任何東西,即使去過再多國家,擁有再多知識,都只對自己有意義;生者記憶中的自己,才是活著意義之所在。我想,愛因斯坦的Only a life lived for others is a life worthwhile」也差不多是這意思

     

    如果......做,你可能會成功,

    如果......做,你可能很健康,

    如果......做,你可能受歡迎

    但也只是可能,生命沒有公式。並不是活著就一定有好東西在前面等你,夢想還是可能破滅,你想得到的可能永遠得不到,但至少,我們還有擁抱可能的機會。這樣就很幸福了,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j0879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