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uren Groff
出版社:Voice
出版日期:2008.11.4
史蒂芬˙金是這麼說的:"這是一本比讀者所能期待的還要多更多的天才型處女作,有怪物,有謀殺,有私生子,有一事無成者等數不清的元素,我相當捨不得看到這本情節飽滿的好書完結。"
這樣的讚譽,絕對實至名歸,作者Lauren Groff的確寫出一個動人的好故事,先簡介一下內容:
威莉(Willie),28歲,就讀於史丹佛大學考古學系,最近加入一項成果豐碩的研究計畫,前途一片看好,卻與已婚指導教授發生關係,還意圖追撞教授跋扈的妻子......面臨可能被退學的命運同時,又發現自己疑似懷孕,無處可去的她,只得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她原本極欲逃離的家鄉---位於紐約州的坦普頓(Templeton),而原本是嘻皮的母親,竟搖身一變成為虔誠教徒,更告訴她一個驚人的秘密,葳莉並不是她母親身為嘻皮時的自由性愛產物,完全相反地,她的父親是個坦普頓人,就住在這個葳莉只想盡快拋棄,投奔大城市的小鎮裡的人!而這個男人,甚至也是葳麗的祖先馬門杜克(Marmaduke Temple)的子孫之一,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有個女兒,他們可能在路上打過照面,但卻不知道彼此的關係,心碎的葳莉沒有時間療傷,她要靠著母親給她的一點線索,一步一步拼湊出父親的臉孔......
這是本家族小說(family saga),時間幅度長達兩百餘年,橫跨八個世代,人物眾多,故事線紛雜卻完全不會讓人覺得累贅多餘或是交代不清,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好功力,讓整個家組的故事扣著葳莉的身世之謎發展,每一代都有他神秘又心碎的傳奇等著被揭開。
一開始我曾想:"這不會是亂倫吧?其實葳莉的父親就是她媽媽的同母異父(或同父異母)兄弟!!!"不過沒多久,耐不住性子的葳莉就已先向自己的母親求證,然後被冷冷地駁斥過了,無法接受太火辣情節的讀者如我,可以鬆口氣,不用擔心!^^,總之,葳莉從祖父輩那代開始,運用她身為考古學家的才能,一路上溯,追查---究竟是哪一代祖先在外有私生子---算是理解家族史的另類原因。
在凝視這個家族的同時,作者也不忘生動描繪坦普頓這個小鎮,因為它的建立者可是馬門杜克呢!兩百年前,這裡是一片荒蕪,只有少數的印地安人在此居住,能有今日的規模都是馬門杜克領著一批來此拓荒的人胼手胝足創立起來的,雖然如今已不復當時景況,但葳莉的家族在當地仍可說是一門望族,更何況她的家族還出了個名滿天下的小說家---馬門杜克的兒子賈克布(Jacob)。每一代的人物對這個小鎮都有著不一樣的回憶,於是故事豐潤了坦普頓,形象鮮明的近乎真實。
但事實上這是個捏造出來的城鎮,不過非常近似它的原型---紐約州的古柏鎮(Cooperstown),今日棒球名人堂所在地,也是作者的故鄉,而有趣的是,坦普頓其實也不完全是憑空捏造,它的名稱其實是作者向她的老同鄉James Fenimore Cooper(19世紀美國著名歷史小說家) 致敬之舉,因為這個名字曾經出現在他的歷史小說裡,同樣也是指涉古柏鎮(作家的世界還真奇妙啊XD)。
雖然故事走向是以葳莉為主軸,但講述者可不只她一人,採多角敘述的方法,有時是馬門杜克的管家,有時是原先居住在此的印地安人,有時又是葳莉的祖先,這些亡魂各以各的視角描繪如今看來撲朔迷離的真相,並穿插信件的交流,詭譎又陰冷的情調替這本書添加不少神秘感。我很喜歡作者放入樹狀圖的巧思,每當釐清一些真相後,這些安插在篇章末尾的樹狀圖內容就會有所變動,或添加新人物,或補充新事實,直到最後一頁,看到完整樹狀圖展開,我竟覺得感動,為這些由愛恨交織而成的綿長家族史所展現的風貌而感動。
至於書名所說的怪物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別擔心,牠不會吃人(所以不是酷斯拉類的驚悚小說),而且在故事一開始,牠就已經死了,一個巨大,從未見過的奇異生物,在葳莉傷心地返家當日,被人在坦普頓的湖邊發現,吸引眾多的媒體及學者前來採訪觀察。而牠的死亡似乎應和著葳莉命運的分歧,這隻孤單的巨獸(整座湖快被掀翻了也找不到別隻)獨自活了兩百多年,難道從不曾被人發現?牠與葳莉的祖先們曾有過什麼樣的接觸嗎?......這些問題,我們都會一一地在書中找到解答。
怪物被發現的地點---其實就是古柏鎮的歐茲哥胡(Otsego Lake)
撇開尋找生父之謎的動機不說,或許你會質疑,暸解家族史對未來到底有什麼幫助?我想,理解自己的家族是如何一步步蹣跚地走到今日,除了感動之外,更會讓人真實地感受到羈絆的存在,跟家族綁縛在一起的感覺,與其說痛苦,不如說是種體認---我無法獨活,因為過去的包袱,使我們在往前飛時,還能有個地方,讓我們頻頻回顧,因為這樣的重量, 飛翔時,我們會知道,某片土地永遠等著我們降落,不讓我們迷失了方向。過去,怎麼可能不重要?
那麼葳莉自己的困境呢?她跟教授紊亂的三角關係該怎麼解決?她與母親針鋒相對的矛盾又該如何化解?她有可能與昔日的同窗譜出戀曲嗎?為免踩雷,就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翻閱囉!
PS 雖然是處女作,但看看書末訪談就可知道,為了完成這本書,作者下的功夫絕不馬虎,在動筆前,她花了整整一年時間蒐集資料,正式動筆後,光是完整的草稿就有四份,而且每份內容大相逕庭,因此現在我手上的這本書,可說是融合了四本小說而成,真的應該用力為她的努力喝采!!!^ˇ^